1、中国人与关系

   “拉关系,走后门”是个贬义词,二十多年前就在大陆流行,往大里说,它被视之为升官、发财和出名的诀窍;往小里说,它成了办事顺当方便的润滑油。有位朋友坦率地跟我交了这样的实底:在中国你要想办成事,要是没关系,门也没有。

   关系到了需要拉的地步,关系网到了需要精心编织的时候,这其中的邪恶、污秽和肮脏就不必细说了。且抛开这一层,如果我们冷静地看看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反思一下中国人与许多国家的人不同的民族特性,我们不能不承认:重视关系是中国人、中国文化的显著特色。

   有学者的高见为证:许光说,“中国人的性格特征起源于一种看重互相依赖的以情境为中心的生活方式”,而美国人则是以个人为中心的(见〈美国人与中国人:两种生活方式的比较〉)。殷海光认为,家族中心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堡垒,而孝则是家族中心主义的灵魂和基本命题。他又引用顿尼斯的分类,认为中国社会的类型属于通体社会( Gesellschaft  Society)。在通体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身就是一个目的,其中各个分子之间期待着必有亲密的关系(见〈中国文化的展望〉)。孙隆基认为,中国文化对“人”的设计是:“人”是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体现的——他是所有社会角色的总和,如果将所有的社会关系都抽空了,“人”就被蒸发掉了。只有在“二人”(所谓“仁者,人也”)的对应关系中,才能对任何一方(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和朋友)下定义。(见〈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铺垫了这么多,就是为了说明,向中国人传福音,这“关系”二字是切切忽视、轻视、蔑视不得的。

   保罗传福音时有一个公式(叫定律也可以),就是“向什么样的人,我就作什么样的人。无论如何,总要救些人”(见和合本〈哥林多前书〉第九章)。“无论如何”这四个字,意思是“用所有的办法”。使用一切不违背上帝的心意的办法、途径和手段来传福音,这是另外一个话题,暂且不论。

   保罗是犹太人,但为了传福音,他还是为自己定了一个规矩:向犹太人,就作犹太人。因此,我们中国人若要向中国人传福音,就当效法保罗:向中国人,我就作中国人,为要救一些中国人。

   “作什么样的人”的前提是了了解他们到底是“什么样”,这个“样”包括他们生活方式、文化、历史和社会环境,特别是了解他们作为一个群体、种族,与其他的人有什么区别,尤其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观念上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我自己就是中国人,难道还不了解中国人吗?未必。我们时常对着镜子看自己,左看,右看,但看来看去就真的了解自己了吗?未必。这个中的缘故就如古诗所说的那样: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中国人重关系,这是了解中国人所必须知道的 A、B、C。

2、四重关系

   中国人重关系,这是一个客观事实的描述,而不是价值判断。就是判断,也不能简单地非此即彼,非“好”即“坏”。人是在关系中存在的,与自然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自我的关系和与上帝的关系,这四重关系是任何人也无法逃脱的基本关系。所以,问题不在于关系的有无,而在于如何建立关系,建立什么性质的关系。

   马丁·布伯的《我与你》一书,是以关系为基础来探讨存在的。他说了许多的隽语慧言。“‘我’这个字,根本上没有什么涵义,只是‘我、你’和‘我、它’才有意义可言”。“凡说‘你’的人,就不拥有任何东西了,他什么都没有。只是站在一个关系上的”。“人藉着一个‘你’而成为‘我’”。

   “我们藉着每一个‘你’与永恒的‘你’‘交谈’”。

   “所有真实的生活都是会遇”。“在我们的生活的关系上,这个固有的‘你’实现在我与‘你’的会遇上。这就是说:认定我们所面对的,接受其独特性,使我们终于可能用基本语与它交谈。这就是关系之假定原理的根据了”。

   “爱是在‘我’与‘你’之间的”。

   “从头就有关系的存在”。

   “一个人能否生活在精神里,得看他有没有建立关系的能力”。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与上帝关系最确切的借镜─在此真心所讲的话得到真心的响应,只是上帝的响应是以宇宙众生如言语般地向我们显示”。

   “当你被派遣出去时,上帝与你同在,凡是去履行使命的,上帝总是在他的前头:一个人越忠心诚笃,也就越能得到满足,越刚强越能持续,也就越接近上帝。虽然他不能触摸到上帝,但能与上帝交谈”。

   说到上帝与人,上讲:“凡被上帝的灵引导的,都是上帝的儿子”(罗8:14)。“你们因信基督耶稣都是上帝的儿子”(加   3:26)。“他是我们的上帝;我们是他草场的羊,是他手下的民”(诗   95:7)。说到人与人,我们基督徒彼此之间互称兄弟姐妹。并且,上帝命令我们要爱我们的邻居;说到世界,我们唱“这是天父世界”,“诸天述说上帝的荣耀,穹苍传扬他的作为”(引自〈新译本〉)。说到我们自己,就像保罗所说的那样,我心中有两个我:“我若作自己不愿作的事,那就不是我作的,而是住在我里面的罪作的。因此,我发现了一个律,就是我想向善的时候,恶就在我里面出现。按着我里面的人来说,我是喜欢上帝的律,但我发觉肢体中另有一个律,和我心中的律争战,把我掳去附从肢体中犯罪的律”(罗7:20─23 〈新译本〉)。

   基督徒生活的奥秘就在于他能说,耶稣呵,你是我的主。主与我的关系,不仅是我的最重要的关系,而且是我所具有的全部关系的核心。

3、如此关系

   向中国人传福音,就应当像主耶稣那样,与非基督徒建立合主心意的关系。

   福音书上都记载得很清楚,当耶稣向妓女、税吏、渔夫等等的各样各色的人传福音时,耶稣是主动与他们作朋友的。当他为此而遭到法利赛人的指责时,他引用了经上的话:“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然后说,“我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

   耶稣是如何与罪人成为朋友的呢,或者说,耶稣是怎么样与他们建立关系的呢?

   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耶稣爱他们。马可福音中经常使用一个词汇来描述耶稣见到那些劳苦担重担的人的反应:“耶稣动了慈心”。耶稣的爱是动于内而现于外的,伴随着他所动的慈心的一定是他的爱的行动。

   耶稣尊重他们。耶稣曾在马太家与好些税吏和罪人一起吃过饭,这个故事最感人的地方之一就在于:耶稣没有像当时的拉比一样,瞧不起这些被视为罪人的人们,不屑与之为伍。反而,耶稣接受了他们的邀请,和他们一起坐席,并且,把他们仍然视为以色列人,只是迷失了,失丧了。这就是尊重。

   耶稣帮助他们。当人们带着各种需要来到耶稣面前时,耶稣并没有说:你们平平安安地回去吧,我会为你们祷告。相反的,耶稣是医治他们,让他们吃饱,和他们一同欢乐,和他们一同悲哀。

   去信任他们,去理解他们,去接纳他们,去赦免他们的罪,去为他们服务,等等,等等,这些,都是耶稣与他周围的人建立关系的方法。超越这一切之上的,是耶稣赐他们信心,把他们带到天父的家中,使他们与上帝和好。

   使人与上帝和好,这就是与朋友们建立关系的目的。

   采取什么办法与没有信主的中国人建立关系?

   这一切,是永远值得我们效法的,并且,是我们必须效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