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个人同时走在大沙漠里,他们的身上都只剩半瓶水了,乐观的人想着“太好了,我还剩半瓶水,我一定可以走出去!”而悲观的人想着“天啊,这可怎么办啊,我只剩半瓶水了,一定走不出去了。”......
相信这个小故事有很多人都看过,这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关于视角的问题,面对着完全相同的境况,不同的人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认识和视角。正所谓“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虽然不知道这句话最早究竟出于谁之口,然而确实是这样的道理。
每个人看问题都有一个角度,这就是我们看问题的视角。而我们既然是基督徒,那么我们的视角就应该要成为基督徒应有的视角,那就是,基督徒的视角必须要在耶稣基督里。
在圣经当中,记录了很多人视角转变的故事。今天,我们来看圣经中两名基督徒视角转变的过程。
圣经中两名基督徒视角的转变
1,使徒彼得
【徒10:9】 第二天,他们行路将近那城,彼得约在午正,上房顶去祷告。
【徒10:10】 觉得饿了,想要吃。那家的人正预备饭的时候,彼得魂游象外。
【徒10:11】 看见天开了,有一物降下,好像一块大布。系着四角,缒在地上。
【徒10:12】 里面有地上各样四足的走兽,和昆虫,并天上的飞鸟。
【徒10:13】 又有声音向他说,彼得起来,宰了吃。
【徒10:14】 彼得却说,主阿,这是不可的,凡俗物,和不洁净的物,我从来没有吃过。
【徒10:15】 第二次有声音向他说,神所洁净的,你不可当作俗物。
【徒10:16】 这样一连三次,那物随即收回天上去了。
使徒彼得是一名犹太人,恪守着关于洁净和不洁净之物的律法。在利未记11章里面明确记录了犹太人有关食物的基本规定,哪些东西可以吃,哪些东西不可以吃。起初的时候,彼得或许认为神之所以给他看这样的异象是在考验他的信仰。于是彼得的反应我们就能够理解了——彼得不顾长途跋涉之后的饥肠辘辘,“勇敢地”拒绝了神的命令并且是一连三次。直到后来跟哥尼流见面之后,彼得才明白了神给他看异象的真正用意。原来是为了改变彼得固有的观念和视角,无论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在神看来都是一样的。
2,使徒保罗
【腓3:4】 其实我也可以靠肉体。若是别人想他可以靠肉体,我更可以靠着了。
【腓3:5】 我第八天受割礼,我是以色列族,便雅悯支派的人,是希伯来人所生的希伯来人。就律法说,我是法利赛人。
【腓3:6】 就热心说,我是逼迫教会的。就律法上的义说,我是无可指摘的。
【腓3:7】 只是我先前以为与我有益的,我现在因基督都当作有损的。
【腓3:8】 不但如此,我也将万事当作有损的,因我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我为他已经丢弃万事,看作粪土,为要得着基督。
使徒保罗的故事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耳熟能详。他在被主耶稣呼召之前是坚定的犹太教徒,热爱并且恪守着所有的律法,甚至以律法为自己的丈夫。在那个时候的保罗看来,耶稣和耶稣的门徒们都是离经叛道的叛教者,简直罪大恶极,所以保罗才会那么热心和有毅力的来逼迫基督徒和教会。然而这样的保罗在遇见主之后彻底的改变了,从“扫罗”变成了“使徒保罗”。并且保罗还说:“只是我先前以为与我有益的,我现在因基督都当作有损的。不但如此,我也将万事当作有损的,因我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我为他已经丢弃万事,看作粪土,为要得着基督。”保罗先前所看为宝贵的一切,在现在的保罗眼中,却都如同毫无价值的粪土一般,真正的宝贝有且只有一件,那就是主基督耶稣。
我们的视角有转变吗?
使徒彼得和使徒保罗,他们的视角都经历了惊人的改变,那么我们呢?我们的视角在信仰之前和信仰之后有没有经历且正在经历改变呢?
我们并不能够仅仅只是把耶稣放在我们的头脑当中,然后就以为自己是基督徒了。真正的基督徒应该首先要把耶稣放在我们的心中,然后从心开始,从视角的改变开始,通过我们的口、我们的手还有我们的脚,把信仰真正的活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如果我们的视角没有经历改变,如果我们的生活没有迎来改变,那么,我们就不能说自己是一名基督徒。
而生活改变的前提正是我们的视角和价值观的改变,就如同笔者曾经看过的一个小故事一样:有一位衣衫褴褛、双目失明的老人,非常可怜,陷入到了一无所有的悲惨境地。他很想让大家帮助他,于是他就让人找了一块纸板,上面写了“我是一个盲人,请帮助我。”然而大半天的时间过去了,帮助者寥寥无几,盲人并没有收到多少捐助款。这个时候有一个年轻女子走到了这位盲人面前,盲人以为这个人要给他一些钱,可是这个人却没有这么做,她只是拿出笔,把纸板翻转过来,然后写上了另外一段文字。
很快,街头人流仿佛在老人那里遇上了一块礁石,慢了下来,雨点般的硬币和雪花般的纸币纷纷落进了那盲人的盆子里。老人迫不及待地问这名年轻女子:“这真是神奇,你到底在牌子上写了什么?”女子说:“其实我在纸板上写的是和之前一样的东西,只是用了不同的话。”她写的是“这真是美好的一天,而我却看不见。”
年轻女子只用了一句简单的话,就把老人的处境描述了出来,并且更加重要的是让路过的人都能够感同身受,使老人博得了众人的同情,获得了施舍。一样的意思,不一样的文字,收到完全不一样的效果。这个故事中的女子并不是在单纯的玩弄文字游戏,而是通过一句简单的文字展示出了老人崭新的视角。视角不同,结果大不相同,对故事中的老人如此,对我们这些基督徒来说亦是如此。

1. 来源未注明"基督网"的文章均仅代表编辑本人观点,不代表基督网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整理。
2. 注明"基督网"的为本站写作整理,其版权归基督网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不得转载,除非营利性刊物外,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
3. 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