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4日,由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与上海大学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交互与转折:1920年代与基督教中国化”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本次学术研讨会通过网络进行。

本次学术研讨会一共分为四场。

第一场:观念的碰撞

内容包括:1,民初基督徒对科学的回应——以谢洪赉为中心的考察(上海师范大学:张洪彬);2,1920年代与基督教“中国化”的起源:以概念史为方法(上海大学:杨卫华);3,Western Missionaries in Modern China:From Ministers of Foreign Teachings to Agents of imperialism (SOAS:Lars Laamann )

第二场:知识的交互

内容包括:1,从哈佛东方学社到哈佛燕京学社——兼论非基督教运动对北京华语学校的影响(山东大学:张凡);2,沉默的诉说:在二十世纪初中国公共卫生运动中的幻灯片研究——以基督教青年会制幻灯片为例(杨恩路);3,近代徐家汇语言类图书出版与文化策略研究(上海海事大学:莫为);4,新耶稣会地图测绘:从“江南科学计划”到国际经度联测(复旦大学:张怡雯)

第三场:教会的实践

内容包括:1,见微知著:一副百年影像中的中国天主教会(思原编译馆:杨磊);2,徐宗泽论近代天主教修院教育中国化思想探微(上海社科院:李强);3,“修文德以来之”:圣女小德兰与中国本土女修会德来会(中国人民大学:刘贤);4,从“圣母皇太后”到“Notre Dame de Chine”——《中华圣母像》溯源、嬗变与基督教中国化(复旦大学:张晓依);5,教会出版审查与天主教报刊本地化发展(上海大学:潘致远);6,政治、道德与宗教——基督教救国会述论(上海大学:杨雄威、隗彦萍)

第四场:运动的面相

内容包括:1,再论1922年的非基督教运动与共产主义者的关系(明治学院大学:朱海燕);2,岭南大学对“收回教育权运动”的因应与践履(江汉大学:偡畅);3,美国媒体对中国非基督教运动的报道探析(福建社科院:梁珊);4,美国传教士对海南非基运动的观察与反思——依据 Hainan Newsletter的考察(上海大学:杨圆梦);5,基督教会与胡适的中国文艺复兴论述(山东大学:刘家峰);6,忠诚与服务:近代东亚历史语境中的基督教本土化路径(上海社科院:张永广)